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一、适用的二级学科:
适用于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二、学科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1 |
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应用 |
2 |
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 |
3 |
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
4 |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
5 |
通信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
6 |
人工智能与现代通信 |
三、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学科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学术型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包括:1.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3.应掌握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信息与通信领域的设计与开发问题;4.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5.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适应国际化交流的基本要求;6.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意识,能够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教育工作、行政管理等工作。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可实行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计划两个部分),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争取取得创造性成果。导师应关心硕士生的思想、业务和健康情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过程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为主。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使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其科学研究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必修环节不计学分。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术 通识 素养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1 |
考试 |
必修5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考试 |
学术硕士综合英语 |
2 |
36 |
1 |
考试 |
通识素养选修课(课表详见附件) |
1 |
- |
2 |
- |
选修2学分 |
通识素养选修课(课表详见附件) |
1 |
- |
2 |
- |
学术 领域 核心课 |
学科前沿讲座 |
1 |
18 |
1 |
考试 |
必修1学分 |
矩阵论 |
3 |
54 |
2 |
考试 |
至少10学分 |
数理统计 |
3 |
54 |
2 |
考试 |
数字信号处理与现代谱分析 |
3 |
54 |
1 |
考试 |
信息论基础 |
2 |
36 |
1 |
考试 |
学科 方向 特色课 |
专业英语 |
1 |
24 |
2 |
考查 |
必修1学分 |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
2 |
36 |
1 |
考查 |
选修至少7学分 |
数字通信 |
2 |
36 |
1 |
考查 |
通信仿真技术 |
1 |
18 |
2 |
考查 |
无线通信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
2 |
36 |
1 |
考查 |
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
2 |
36 |
2 |
考查 |
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
2 |
36 |
2 |
考查 |
DSP系统及其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嵌入式系统设计 |
2 |
36 |
1 |
考查 |
必 修 环 节 |
学术活动(含创新创业教育) |
0 |
要求参加10次以上讲座 |
学术道德教育 |
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诚信教育讲座或课程 |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
要求新生入学2周内完成《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课程学习,合格后方可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实验安全教育 |
要求新生入学2周内完成《实验室安全讲座》课程学习,合格后方可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
补修课 |
通信原理 |
0 |
以同等学力、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必修2-5门本科学位课,不计学分。 |
微机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