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7月11日期间,昆明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信自学院(产业学院)分队赴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贵州省遵义市深入开展以科技力量服务乡村发展,用青年之心感悟红色文化,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书写挺膺担当的时代答卷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6月24日,信自学院(产业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信自126会议室举行,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婷婷老师为实践团队寄语,希望同学们一要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效;二要在实践中淬炼品格、锤炼意志;三要严守纪律、确保安全。在出征仪式上,实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三下乡”作为书写青春答卷的火热课堂,把实践成果沉淀为成长底色,在广袤乡土上书写属于信自学子的奋进篇章。


1.学科专业赋能实践 奋斗践行青年担当
2025年6月26日,实践团队前往云南省元谋县龙街水位站、小黄瓜园水文站,在王剑平教授与水文专家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了自动水面蒸发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水文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机制,并亲自动手操作设备计算流速与含沙量,在实践中感受“水文医生”如何把脉江河,为防汛减灾、农业调度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6月26日,实践团队前往黄瓜园中学,与黄瓜园中学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协议并授牌,同时,捐赠人工智能主题的图书100册以及围绕人工智能主题开展讲座,将人工智能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




2.长征精神驻于心 红色印记烙于行
2025年6月27日,走进红军长征元谋纪念馆,实践团队成员透过展陈文物、影像与VR技术,真切感受到红军智慧与胆略的震撼力量,也体悟到革命火种在云岭大地上留下的深远烙印。



2025年7月7日,实践团队走进“转折之城”贵州遵义,在遵义会议会址和凤凰山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沉浸式学习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时刻所起的重要转折作用,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2025年7月8日,实践团队前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走娄山关、聆听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在“重走长征路”中感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气魄。


2025年7月9日,实践团队前往苟坝会议会址、重走“毛泽东小道”,去亲身感悟那段充满艰辛与智慧、抉择与胜利的历史。在“红军马灯馆”里,一盏复制的马灯静静陈列,当年苟坝会议期间,它陪伴毛泽东同志,照亮红军前行之路。本次苟坝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实践团成员表示,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与信仰力量,以更加坚定信念与担当精神,奔赴新时代新征程。



实践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走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花茂村。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史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相映成趣,乡土气息与现代气息交融共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花茂村在党建引领和文化赋能下实现的美丽蝶变,体悟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实践。



2025年7月10日,实践团队来到四渡赤水纪念馆。生动的场景复原、珍贵的文物,将大家带回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通过认真聆听讲解、观看历史影像,大家深刻理解了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红军将士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3.学习时代楷模 砥砺奋斗初心
2025年7月11日,实践团队来到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在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一幅幅实景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全景展现“大发渠”修建的艰辛历程。在“当代愚公”黄大发专题党课上,聆听黄老支书讲述带领群众耗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通9400多米“生命渠”,以“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诠释党员担当,其先锋模范精神令在场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信自学院(产业学院)组织青年学子走进乡村、走近历史、走进时代楷模,从科技赋能、红色教育、长征精神等维度感悟时代脉搏、强化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意识,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担负起历史重任,不断从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寻找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团队成员心得体会
1.成员一:
此次三下乡之行,是一次科技与历史交织的成长之旅。重走长征路时,每一步都丈量着信仰的力量。从智能水文监测到人工智能科普课堂,科技的火种在红土地上跳动;从红军烈士的热血足迹到黄大发老支书凿出的“天渠”,精神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精神薪火的传承者。让科技扎根历史的沃土,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芒,这才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实践团队成员 张泽璐

2.成员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从元谋龙街的水文监测到遵义娄山关的重温历史,从学习黄大发绝壁凿渠的壮举到追忆革命先烈的足迹,这段“三下乡”实践让我深切体悟:信仰是奋斗的灯塔,实干是前行的基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我定当以长征精神为指引,以榜样力量为激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甘为躬耕人,锤炼过硬本领,厚植家国情怀,让青春在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绽放绚丽光彩!
——实践团队成员 陆赢峰

3.成员三:
当步入遵义会议会址,我想起1935年那个冬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拨正革命航向,以实事求是的勇气冲破教条桎梏,用独立自主的担当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伟大历史转折发生的会址,我深切体悟到:遵义会议精神不仅是危急关头的战略抉择,更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红色基因。我将把这份精神滋养转化为躬身实践的行动自觉,让青春在实事求是中淬炼成钢,在自主创新中绽放光华。
—实践团队成员 黄诗童

4.成员四: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对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初中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网络与媒体,他们对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等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积极探索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方式,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帮助他们在数字时代找准自身定位。未来,我将牢记时代使命,扛起青年之责,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奋斗中践行初心,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实践团队成员 王晓飒

5.成员五:
此次三下乡实践,我在楚雄大地收获了多重震撼与感动。踏入红军长征纪念馆,泛黄的文献、斑驳的遗物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他们为理想信念无畏牺牲的精神,让我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的厚重内涵;在黄花园中学,当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人工智能知识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求知光芒,让我感受到科普的意义与价值。这次实践,不仅让我接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更让我体会到知识传递的力量,激励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回馈社会。
—实践团队成员 芮宸玮
